卫健委发布:干细胞疗法被纳入重点专项,慢性病患者迎来曙光!

2025-08-12

我国现有确诊慢性病患者逾3亿,年死亡占比逾八成,远超交通事故、恶性肿瘤之和。


宏观上,七成卫生支出被其吞噬,直接医疗支出与间接劳动力损失对医保基金和家庭形成“双重虹吸”;微观上,长期失能、失智、疼痛与心理负荷令患者生命质量持续下滑,照护者亦陷“时间贫困”与“情绪耗竭”。


更严峻的是,肥胖、久坐、熬夜、高盐高油饮食使发病提前,40~59岁人群患病率已逼近老年群体,呈现“带病期拉长”的新趋势。

当传统医疗手段如药物、支架、透析只能暂时稳定病情,却无法逆转组织器官的进行性衰竭时,我们医疗体系迫切需要从“被动控制”转向“主动修复”的范式变革。


卫健委发布政策
干细胞疗法被列为重点专项

2025年4月,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5年度项目申报指南,将“干细胞研究与器官修复”正式列为五大重点专项之一,与“常见多发病防治”“前沿生物技术”等并列为国家优先级战略领域。

这一政策不仅标志着我国干细胞治疗从“实验室探索”迈向“政策驱动与临床转化协同”的系统性阶段,也为超过3亿慢性病患者点燃了从“终身管理”走向“功能重建”的希望。

微信图片_2025-08-30_124443_641.png


我国慢性疾病死亡率显著高于同期发达国家水平。传统医疗的瓶颈在于无法逆转已损伤的组织,而干细胞技术通过“归巢效应”自动识别受损位点,定向分化为功能细胞,同时分泌多重细胞因子,重塑免疫微环境,从根本上实现组织再生与功能恢复。
接下来,让我们详细看看类慢性疾病在干细胞治疗下的新突破。
01

12大慢性病在干细胞治疗下的新突破

1、糖尿病

干细胞精准补充患者体内受损或缺失的胰岛细胞,重新恢复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功能。同时,干细胞还具备调节免疫系统的能力,减轻体内炎症反应,全面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内环境。数据显示:60%的早期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干细胞治疗后3年内无需注射胰岛素,血糖保持稳定。


2、糖尿病肾病
2024年《肾脏病领域“十大创新方向”中国专家共识》明确将干细胞治疗列为首选方案。干细胞凭借其独特的免疫调节与促修复机制,能有效减轻肾脏炎症,显著改善蛋白尿状况。临床显示:干细胞修复肾小球的有效率超75%,患者肌酐值平均下降40%。


21.png

3、骨关节疾病


干细胞通过分泌生长因子促进软骨再生,缓解关节疼痛,改善活动能力。针对膝关节炎患者开展的干细胞凝胶注射治疗成果显著:术后仅3个月,患者关节活动度恢复60%,疼痛评分下降70%。
今年6月,中国骨关节炎诊疗指南专家组、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疼痛病学分会发布了新版的《中国骨关节炎诊疗指南(2024 版)》,首次将干细胞关节腔注射治疗被列入标准化治疗方法,促进软骨修复。
4、慢阻肺
干细胞能调节肺部免疫炎症反应,促进肺泡上皮细胞修复与再生,改善肺部通气功能。广州呼吸健康研究所研究证实:接受干细胞治疗的患者FEV1提升25%,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100米以上。
5、肝硬化
干细胞通过分化为肝细胞并抑制肝纤维化,逆转肝功能失代偿状态。临床观察数据显示,68%的患者白蛋白水平提升,黄疸指数下降30%。
6、脂肪肝
干细胞能够有效改善肝脏脂肪沉积问题,调节肝细胞代谢,降低因脂肪肝引发的慢性炎症。临床案例表明,接受干细胞治疗的脂肪肝患者肝脏内脂肪含量明显降低,肝功能逐步恢复正常。
7、脑卒中
移植干细胞可以在组织内存活、迁移并分化起到抗炎、促血管和神经再生实现促进脑卒中个体的神经功能恢复。临床案例显示:干细胞回输24个月后新的神经组织生成率达100%,运动功能显著改善。
8、衰老衰弱
体机能得到改善,如体力增强、睡眠质量提高、皮肤状态改善、记忆力和认知能力提升等,衰老相关的症状得到缓解。
9、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
皮肤、胃肠道、肝脏等受累器官的症状得到缓解,病情得到控制,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量也可适当减少,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有所提高。
10、银屑病
部分患者在接受干细胞治疗后,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显著降低,皮肤红斑、鳞屑明显减少,甚至部分患者皮肤恢复正常外观。
11、系统性红斑狼疮
皮肤红斑消退,关节疼痛、肿胀缓解,蛋白尿减少,肾脏功能指标好转,贫血等血液系统症状也有所改善。
12、脊髓损伤
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,如原本失去感觉的部位开始有知觉,瘫痪的肢体出现轻微的自主运动,甚至部分患者能够借助辅助工具站立和行走。





未来展望:从“缓解”到“治愈”的临界点


政策已破局,技术已验证,产业已就位。对于三亿慢性病患者而言,这场“细胞级治愈”的长跑,已鸣枪起跑。